0.8.12(2 / 2)
绪。公元前 348年,腓力普攻陷雅典北方重镇奥林索斯,并摧毁了希腊联盟。雅
典人民掀起了反马其顿的怒潮。公元前347 年,反马斯顿派主政雅典。在这种形
势下,亚里士多德自然待不下去了。他与马其顿宫廷自幼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
父亲尼各马科是马其顿王阿明塔三世的御医和朋友。亚里士多德幼年曾在马其顿
珀拉宫廷生活过一段时间,与阿明塔三世的儿子腓力普一同相处玩耍,友情甚笃。
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347 年时与腓力普并没什么来往,在他的著作中也找不到亲
马其顿的言论。但是,他仍然被视为亲马其顿分子而成为攻击对象。这样,亚里
士多德只好收拾书箱,离开生活了20年的雅典城。“②G.罗伊德说:”若说在斯
彪西波被选上时,亚里士多德与他的关系相当尴尬,使亚里士多德决定离开雅典,
这我们也没有证据,二人之间没有证据显示有敌意存在。我们也可能想到亚里士
多德的离开至少有部分理由并未牵涉到与学园中其他分子之关系;很可能他的离
去与当时政治情况有关,因为在公元前348 年马其顿王腓力普掠夺了奥林索斯之
后,雅典有着一股反马其顿人的气氛。“乔纳逊。伯内斯说:”公元前347 年,
他突然离开了该城。关于他离去的原因没有可靠的报道。但是,希腊北方重镇奥
林索斯于公元前348 年落入马其顿军队之手。德摩斯梯尼及其反马其顿派在一片
反马其顿的怒潮声中执掌了雅典的政权。很可能是政治上的问题使亚里士多德在
公元前347 年离境而去,正如他们在公元前323 年使他再次离去一样。“②不管
怎样解释,反正亚里士多德是在柏拉图死后离开雅典前往阿塔内斯的。从此,开
始了12年的游历生活。
亚里士多德游历的第一个存身之地是密细亚地区的阿塔内斯,是受赫尔米亚
之邀前来的。赫尔米亚是个声名不佳的人物。他开始依附于波斯,后来又和腓力
普往来。作为一个朋友,赫尔米亚倒是忠肝义胆,精明强干。他出身于奴隶,学
习了文化,作过内廷侍从。后来在密细亚地区伊达山中经营采矿,获了巨利,成
为富豪,买通了波斯王朝,取得这一地带的主权。赫尔米亚曾在阿加德米学习过,
对柏拉图的理想——或者哲学家为王,或者王者成为哲学家——很是向往。当他
自身果然手握权柄,□□一方的时候,就从阿加德米请来四位哲学家:亚里士多
德、克赛诺克拉提、柯里斯柯斯、埃拉托斯。四人被安排在阿索斯海滨,让他们
潜心讨论哲学,赫尔米亚提供一切必需品。他们似乎不曾开设讲坛,招收学生。
在这里,亚里士多德开始批判柏拉图的哲学,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在阿索斯,亚里士多德与赫尔米亚的侄女(也有说是女儿、养女、妹妹的)
比娣娅结了婚。这次婚姻给亚里士多德带来一笔可观的嫁资。
婚后生有一女,也取名为比娣娅。这个妻子早年去世,亚里士多德后来又和
斯塔吉拉的名叫赫比丽丝的女子结婚,生一子,取名尼各马科,与祖父同名。关
于第二个妻子的情况,包括何时结婚,在何地结婚,无处②易杰雄主编:《世界
十大思想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36 页。
(英)G.罗伊德:《亚里士多德思想的成长与结构》,(台湾)联经出版
事业公司,第4 —5 页。
②(英)乔纳逊。伯内斯:《亚里士多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版,第16—17页。
记载。其家庭生活,也无详细材料。
时间不长,大概到第三年,亚里士多德移居累斯博斯岛东南角上的城市米提
利尼。在这里他结识了此后25年共同合作,形影不离,又是他学园继承人的泰奥
弗拉斯特。泰奥弗拉斯特大概生于公元前370 年,比亚里士多德小14岁。亚里士
多德研究者中最激进的人甚至认为,现存亚里士多德著作,多数出自泰奥弗拉斯
特之手。他们二人在小亚细亚的工作,比较可靠的推测是,对这一带的海生动物
进行了较广泛的考察,因为在他们的动物学著作里经常提到这一带的地名,特别
是岛上的一处名为普拉的珊瑚礁地带。不过那些卷帙浩繁的动物学著作,恐怕也
不是短短三五年所能完成的。
又过了二年,即公元前343 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为13岁的儿子、未来的
国君亚历山大物色老师,想到了亚里士多德。腓力二世写信给亚里士多德:“我
有一个儿子,但我感谢神灵赐我此子,还不若我感谢他们让他生于你的时代。我
希望你的关怀和智慧将使他配得上我,并无负于他未来的王国。”亚里士多德
应邀来到珀拉王宫,泰奥弗拉斯特一同前往。当时,亚里士多德刚过40岁,用现
在的话说,不过还是个青年学者,能受到这样的殊荣,在当时很是轰动。有人说
他和国王原是宫中的幼年伙伴,如今腓力二世主宰希腊,以嗣君的教育相托,是
意中之事。
另一些人认为二人关系未必有这样长久,亚里士多德被选中,是由于赫尔米
亚的推荐。不管是不是由于赫尔米亚的推荐,亚里士多德来宫中后,仍然对赫尔
米亚抱感谢之情,称颂他的德行,当他遭到不幸时,为之愤慨。
亚里士多德等人离开累斯博斯后的公元前341 年,波斯军队侵入该地,赫尔
米亚被俘,押解到波斯王阿塔泽尔士那里,受到严刑拷打,最后被钉死在十字架
上。死前从狱中带口信给亚里士多德,表达他的敬意,说:“请告诉我的朋友和
同事们,我没有做任何为哲学所不齿的事。”
为了纪念这位忠勇的朋友,亚里士多德为他在台尔菲庙立了像,并写了挽词。
从挽词中人们得知赫尔米亚是被奸计和叛逆所害才落入波斯人之手的。
亚里士多德来马其顿后,先是和亚历山大住在珀拉宫廷里,后来移到一座名
为梅札的古堡。教了三年,亚历山大就拿起刀枪打仗去了。老师无事可做,回到
了故乡斯塔吉拉。亚里山大对恩师作了隆重的答谢,重建了在战争中被夷为平地
的斯塔吉拉。在故乡,亚里士多德听到了腓力二世被刺身亡的消息,又得知亚历
山大夺得了王位。亚历山大在安提帕特等掌握军权的将军的支持下,将另外两名
争位者,亚历山大的异母兄弟和侄儿,很快除掉。
局势稳定后,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35 年重返雅典,结束了漫游生活。
4 教学时期参看王树人等主编《西方著名哲学家传略》,苗力田撰《亚里
士多德》,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35 页。
转引自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 卷,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 272
—273 页。
亚历山大即位不久,就开始了对外的征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挥师南下
平定了起兵反抗的底比斯城。南部诸城的反马其顿派迅速瓦解,纷纷投降。亚历
山大要雅典交出反马其顿的领袖德摩斯梯尼及其主要伙伴,才能受降。据说是由
于亚里士多德出面奔走,为了保存希腊文化,亚历山大才收回了成命,德摩斯梯
尼只受到被流放的处分。在马其顿完全控制了局势之后,年已半百的亚里士多德
和泰奥弗拉斯特重回雅典。
回到雅典,不是再回阿加德米,而是在城东第奥勒斯城门前,一个名叫吕克
昂的运动场自己开办学园,与城西北角的阿加德米隔城相望。
这个地方原来是柏里克利为训练新兵而建造的游乐场,场内有许多林荫路,
有树木、喷泉和柱廊。因邻近吕克昂神庙(即阿波罗神庙,阿波罗的尊号之一
为吕克俄斯,意即“光明之神”)故名。据说,以前有许多学者常常来此,是一
个多才善辩之士所云集的地方。苏格拉底在世时多次来此,柏拉图有过这方面的
记述,如他在《吕西斯》篇开头说:苏格拉底“为了走城外的路,沿着城墙从阿
加德米直接走向吕克昂,在到傍着潘诺浦泉的后门口时,碰到了海朗尼莫斯的儿
子希波泰利士”。这意思是沿着雅典城的北墙,经过后门,从阿加德米就直接走
到吕克昂。吕克昂作为一个教学机构,也有一系列的共同规则,如每隔十日轮流
值勤,每个月全体成员有一次会议。但它的要求似乎不像阿加德米那样严格,那
样正规,在开始,设备也不齐全。他们只能在体育场的林荫路上边走边讲授课程,
在漫步中讨论问题。也许是这个原因,亚里士多德在吕克昂创立的学园的成员被
称为逍遥学派,也有称漫步学派的。
这个学园是“群星荟萃之所”,在亚里士多德主持下,它成为一所科学研究
和教学之地,他们搜集到不少著作,开创了前所未有的研究工作。这一时期是亚
里士多德一生真正的高峰期,希腊内部停止了无休止的各邦间的战争消耗,社会
稳定,有了学习和研究的社会环境。经过十几年的游历,亚里士多德加深了社会
阅历,增长了见识,扩大了眼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见解也逐步脱离柏拉图的
固定模式,走上了独立探索的道路。在年龄上他虽年届半百,但作为教师,作为
思想家,依然精力充沛,头脑敏锐,思想成熟,正是黄金时期。此外,他还有一
位忠实、干练的助手泰奥弗拉斯特。此时,他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每天身着华丽
的服装,口吐机智隽永的言辞,激励着学生们走上智慧之路。上午,他与学生们
一起在林荫路上讨论深奥的抽象的逻辑、哲学和物理学问题,下午和晚上以通俗
的方式向校外听众讲解修辞学、论辩术、政治学。同时还编写了大量的讲义或教
学提纲。无论是讲授深奥的道理,还是传授通俗的知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
教导人们与无知作斗争。这一时期,真正是亚里士多德的人生辉煌期,思想充分
发挥,观点任意展现,大量的著作,包括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物理学等,都
写于这个时期。除教学外,他还广泛收集各种资料,进行科学研究。所以吕克昂
还是一个阿波罗,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主神宙斯的儿子。权力很大,主管光
明、青春、医药、畜牧、音乐、诗歌,并代表宙斯宣告神旨。祭祀他的神祠很多。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信徒常往祈祷,请求预示祸福或消除罪孽。
研究学术的组织。西方学者中有人说亚里士多德的这一学园是近代大学的滥
觞,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不仅如此,学园里设立了欧洲最早的图书馆,对后世也
有重大影响。
辉煌期并不长,安宁的时日不过十余载,公元前323 年,横戈马上、东征西
战的一代霸主亚历山大在远征途中染病身亡。雅典公民听到这个消息,反马其顿
的活动已不可抑止,立即召开大会宣布独立,把被流放埃癸那岛的德摩斯梯尼接
回来,反马其顿的怒潮再次掀起。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亚里士多德预感到危险
将至,对他的老朋友、马其顿驻希腊总督安提帕特说,作为一个外乡人,与马其
顿有过来往的他,无法再在雅典待下去了,不但工作不会安宁,生命也在危险中。
确实,亚里士多德的罪名在罗织着,他被指控为“不敬神明”。为了生命的安全,
不使雅典人第二次对哲学犯罪(第一次是处死苏格拉底),他只好将学园事务交
给泰奥弗拉斯特,再次逃离雅典,离开自己一手创办的学园,离开多年相处的朋
友和学生,来到优卑亚岛上的卡尔基斯城,住在他母亲留下的老屋中。
其实,雅典人不放过亚里士多德是不公正的。他虽然与马其顿有过来往,当
过亚历山大的老师,但这是过去的事。亚里士多德一心求知,从来不问政治,其
思想与亚历山大相去甚远,加上亚里士多德的侄子因反对亚历山大而被处死,师
生关系早已冷漠。可是雅典人不管这些,只把他当作马其顿的至亲。他的离开,
确实出于不得已。在卡尔基斯,终日郁郁,惆怅伤感。这次动乱,时间并不长,
同年底,马其顿驻希腊总督安提帕特借援军之力,击败反马其顿派联军,稳定了
局面。其时,对亚里士多德的学术研究来说,其理智力量还正在峰顶。可是,遭
此变故,他的身心蒙受了巨大打击,一病不起,于公元前322 年溘然长逝,享年
62岁。
亚里士多德去世前,立下了遗嘱,并请安提帕特做他的监护人。在遗嘱中,
他要求执行人给他的母亲、早年去世的弟弟阿里木奈斯托斯、抚养他成人的姐姐、
姐夫立像。要他的女儿嫁给姐姐的儿子尼亚诺尔。
对曾侍候过他的几个奴隶,不得出卖,要继续养育,待他们成年或可自立营
生时给以自由。留给两个孩子的是家产,留给妻子赫比利丝的是他衷心的感情及
热爱。最后,按早年去世的前妻比娣娅的意思将自己的尸骨与比娣娅合葬在一起。
从这份遗嘱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的责任感,设想周到,仁慈开明。“亚里士多德
的遗嘱被第欧根尼。拉尔修全文保留下来,传记作家们,从这里看到他作为理智
化身的另一面,他是一个孝敬的儿子,深情的丈夫,慈爱的父亲,诚挚的兄长,
真实的朋友,宽厚的主人。”“他那留存至今的遗嘱充分体现了慷慨大方、体
贴他人的品质。”②王树人等主编:《西方著名哲学家传略》,苗力田撰:《
亚里士多德》,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2 页。此文是本章主要参考资
料。
第二章师生情亚里士多德曾是大思想家柏拉图的学生,是名师下的高徒;又
是历史名帝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学与教对他的一生都起了重要作用。
亚里士多德根据中庸的道德原则,详尽地讨论了人们的具体的道德行为。他
指出,逃避和害怕每一样事物的人是一个懦夫;反之,不顾任何危险的人是鲁莽。
勇敢的美德就是在懦夫和鲁莽之间。贪享每一种欢乐,在任何欢乐之前不止步的
人是纵情无度;反之,避开一切欢乐的人是麻木不仁。节制的美德就是在纵情无
度和麻木不仁之间。把自己能力估计过高的人谓之自大;反之,把自己能力看得
太低的人谓之自卑。自尊的美德就是在自大和自卑之间。遇事不称心如意不加考
虑就勃然发怒者称为暴躁;反之,遇事无感情和无苦乐之感觉者称为萎靡。和蔼
的美德就是在暴躁和萎靡之间。不考虑别人只为了自己者谓之自私自利;反之,
对自己毫无考虑者谓之自我否定。友爱的美德是在自私自利和自我否定之间。
在这部著作中,亚里士多德还探讨了人们获得美德的途径问题。在他看来,
美德有两种:理智方面的美德和伦理方面的美德。理智方面的大多数是由教导而
生成、培养起来的,需要经验和时间;伦理方面的则由风俗习惯熏陶出来的。因
此人们的美德不是自然生成的,不是天赋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存在的东西能够
被习惯改变。这就是说,人们要获得和掌握中庸的道德行为和标准,应靠后天的
实践和训练,正如一个人由于从事建筑而成为建筑家,由于弹琴而成为弹琴家一
样,我们也是由于行为公正而成为公正的,由于行为有节制而成为有节制的,由
于行为勇敢而成为勇敢的。反之,有人之所以变得懦弱或纵情无度,都是由于在
相应的情况和环境中,以这样或那样的行为所养成的。“总的说来,品质是来自
相应的现实活动。所以,一定要十分重视现实活动的性质。品质正是以现实活动
的性质来决定的。从小就养成这样还是那样的习惯不是件小事情;恰恰相反,它
非常重要,比一切都重要”。(《尼各马科伦理学》)
在这部著作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人的最大幸福是理性上的沉思的论断。根据
他的看法,各种具体道德行为虽然也是一种幸福,但不如理性沉思生活的幸福好。
幸福和理性沉思是并存的,人们的理性沉思愈大,其幸福就愈多。具体道德行为
和感情是不可分离的,而且道德行为必须有一种动机作为条件,故其德性并非神
圣的;而理性沉思,其幸福与感情毫无关系,它也不需要动机为条件,除了本身
之外,并无别的需求。
理性“是思辨活动,它在自身之外别无目的追求,它有着本身固有的快乐
(这种快乐加强了这种活动),有着人所可能有的自足、闲暇、孜孜
不倦“(《尼各马科伦理学》)。例如哲学智慧的活动,就是理性沉思,它
是所有美德活动中最愉快的,这种愉快因其纯粹和持久而更可贵。
亚里士多德所以提出将理性沉思作为人们的最大幸福,是因为他认为人是政
治的动物,人和其他动物不同,就在于人是理性的动物,对于人,符合理性的生
活就是最好的和最愉快的,因为理性比任何其他的东西更加是人。禽兽没有理性
沉思,故禽兽无所谓幸福。一个人的行为受理性指导,发挥其理性沉思,就最为
神所爱,所以也就是最大的幸福。
这些论述表现了亚里士多德伦理观中的神秘主义色彩。
4 《政治学》《政治学》全书共8 卷103 章,是一部专门讨论政治问题的著
作。
这是古希腊第一部全面系统地论述政治问题的书,在西方政治思想发展史上
占有重要地位。
在这部著作中,亚里士多德论证了城邦制国家的形成和性质。在他看来,人
类最初由于男和女、主人和奴隶两种关系的结合,组成了家庭。
家庭成为人类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而建立的社会基本形式。后来人们为了适应
更广泛的生活需要,便由若干家庭联合成一种初级形式,即村社;再由若干村社
组合而成为城邦。城邦是一种社会团体或政治团体,是社会发展进化到高级而完
备的境界。在这种社会团体内,人类的生活可以获得完全自给自足,所以城邦既
是自然的产物,又是社会团体发展的终点。在城邦这个终点,社会本性充分表现
出来。亚里士多德从这个观点出发,提出了人类在本性上“是一个政治动物”的
论断。基于上述理由他得出结论:从时间上说,城邦国家后于个人和家庭;从本
性上说,城邦国家则先于或高于个人和家庭。这是因为个人只是城邦的组成部分,
每个人的需要必须在城邦这个整体中才能得到满足,一个人离开了城邦这个整体,
就不能成为人,不是一只野兽,就是一个神。
既然城邦是由许多家庭组成的,那么就必须研究家庭的组成、财产和管理等
问题。在他看来,主人和奴隶的区别、主人对奴隶的统治和奴役,正像灵魂和躯
体的区别,灵魂对躯体的支配一样,是“合乎自然而有益的”。因为有些人生来
就注定是被统治者,有些人则相反;那种缺乏理智而具有体力的是天然的奴隶,
只有赋予理智而遇事能持远见的人才能成为主人。人类从来就存在着自然的奴隶
和自然的自由人的区别,从而形成了统治和服从的关系,因此奴隶在本性上不属
于自己而属于别人,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是奴隶主的“有生命的财产”。
显然,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是为奴隶主的统治作辩护的。
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的“理想”城邦的观点。指出柏拉图主张城邦成为
一个完全公有的划一的整体,实际上是不能施行的。他还指出柏拉图为了实现城
邦的划一消除私心,主张实行财产公有和共妻共子的制度,也是荒谬的。他说,
财产公有既不能消除人们的私心,也无法解除人类的罪恶,相反只会引起人们的
相互争吵和纠纷,实行妻子公有不仅不能达到整个城邦的和睦,反而会使人情消
失,父不爱子,子不敬父,兄弟无相爱,各种伤天害理的罪恶也会发生。
在这部著作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理想政体和由“中等阶级”统治
的治国方案。他首先解释了什么是“政体”,认为“政体”这个词的意义同
“公务团体”的意义相同,而公务团体就是每个城邦“最高统治权的执行者”,
它可以是一个人、少数人或多数人。这种执行者的统治如是旨在照顾全邦的共同
利益,则由他或他们所掌握的公务团体就是正宗政体;反之,如果执行者所掌握
的公务团体只顾自己或少数人或平民群众的私利,那就是变态政体。他指出正宗
政体有三种: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这三种好的政体中,以君主政体
为最好。同这三种政体相应的变态政体是僭主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这三
种坏的政体中以僭主政体为最坏。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一般国家在实践上所能达到的那种政体形式,就是由
“中等阶级”进行统治。在任何国家中,总有三种成分:一个阶级十分富有,一
个阶级十分贫穷,第三个阶级则居中间。富者、贫者统治都不好,只有中等阶级
为基础组成的政体为最好,因为从伦理道德来看,“中庸适度”乃是最好的,是
一种美德,这种道德原则适用于城邦国家,因此拥有适度财产乃是最好的,而且
这个阶级能够恪守中庸的道德原则,顺从理性。另外,中等阶级人数多,是比较
稳定的公民阶级,它没有野心,还可以充当贫富两个敌对阶级的“仲裁者”,它
的政体可以避免党派之争,至少党派纠纷可能少。不难看出,亚里士多德这种由
中等阶级进行统治的治国方案,是企图调和敌对阶级之间的矛盾,以维持行将崩
溃的城邦奴隶制,当然这不过是一种幻想。
亚里士多德研究的特点,在于细致地探讨所考察的各种问题的历史,尽可能
详尽地揭示在研究这些问题时所遇到的一切困难,并且为了进行比较和概括而引
用大量的事实材料。正因为他注重实际,尽一切办法收集第一手资料,所以尽管
他的学说中有不少思想、观点已被新的科学所否定、代替,或成为历史的陈迹,
但他探索自然、社会的方法和角度,他所提出的问题仍然是有价值的,他的研究
方法对今人是有借鉴意义的。
亚里士多德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科学成就,完全是他把求知看作人的本
性所致,是他艰苦研究的结果,与他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治学方法也有直接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