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生姜拾珍(1 / 1)
1.龚士澄经验
行水气以消子肿。生姜辛温,“宣肺而解郁调中,畅胃而开痰下食。”姜皮辛凉,利水消肿,退胀除满。生姜为止呕圣药,姜皮为胀家必用。龚氏重视仲景生姜泻心汤主以生姜发散水气,真武汤用生姜散四肢之水气,使少阴枢机有主,开阖得宜,小便自利,亦注意到《千金要方鲤鱼汤,内有生姜参与治疗“胎间有水气”。因而以生姜(带皮)5~8克,蜜炙白术、茯苓皮、冬瓜皮、大腹皮、白芍、当归各9克,陈皮7克,黄芪20克为方,治脾气虚子肿。兼肾虚者加肉苁蓉、桑寄生各10克;有胎热者加黄芩6克,生姜、黄芩相恶相成,寒温相得;腹胀较甚者,减白术,加姜皮3~5克。用皆有效。
生姜对药。生姜伍半夏,和胃止呕吐;生姜伍白芍,温经疗腹痛;生姜伍竺黄,涤痰开心窍;生姜伍大枣,益脾和营卫;生姜伍饴糖,散寒治咳嗽;生姜伍黄酒,治转筋腹痛;生姜伍茵陈,利胆善退黄;生姜伍茶叶,和阴阳止痢;生姜伍莱菔,开胃消食滞;生姜伍葱白,解表散寒凉。
指月按:生姜不仅是做菜的调和之品,更是汤药里的调和之药。生姜和半夏搭档能够打开阳明胃经下行的通道。生姜配合大枣,可以调和脾胃、气血、阴阳,生姜配葱白可以解表散寒。这些灵活的搭档,在临证之中都可以独当一面。小小药对,功效却不小。轻症用药对,重症入复方。
2.陈瑞春经验桂枝汤中不可缺生姜
桂枝汤中五味药,即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五味药中有两味是血分药,即桂枝与白芍。因而,要说桂枝汤的功用是调和营卫,真正起到调和营卫作用的是生姜、大枣。所以说,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姜、枣是缺一不可。
陈老曾经治疗一老教授,因终日畏寒,经常感冒,在某年夏天来诊,自称背部怕冷,既不能洗冷水,也不能睡凉席。据其脉症,拟用桂枝汤原方合玉屏风散,服5剂后身腹如热浴,和煦自如,嘱其再服上方。适逢生姜用完.遂煎无生姜的桂枝汤服。未料,吃了没有生姜的桂枝汤后,全身瘙痒难忍,且不得汗出,皮下郁郁不畅。十分不舒适。第二天又来咨询,问是否有何变故?诊脉察舌,仔细询其各部体征,均如常人。告之病情稳定,无碍,不必易方,可觅生姜再服。诸药备齐,服后身痒止,仍如前述,身暖如热浴,温煦自如。病者惊叹不已。生姜是一味家常药,居然如此重要,可见中医的奥秘。
指月按:不要以为平常之物就忽略之,就像桌子有四个桌脚,如果有一个桌脚不平了,只需要用个小木块,垫上就平稳。这竹头木屑虽然貌不惊人,但往往是其他东西替代不了的。就像桂枝汤五味药就分别代表五个角,缺了一个角,就像桌子不平一样,加进这个角,就像把脏腑不平之处垫上,随后即舒。
3.何任经验姜枣并用
何老用生姜常姜枣并用。《伤寒论用姜方近40余首,其中姜枣并用者约30余方。《金匮要略用姜方,除见《伤寒论者外,犹有30余方,而姜枣并用近20方。可见其协同应用之多。何故?以邪中于表必表气虚,但知去邪,不知崇正,则往往邪去正伤。姜枣协同,据“随剿即抚”之原则是也。以枣而论,守中有走;以姜而论,生者虽散,干则能守。两者同用于内伤杂病,亦相辅相成。故习用仲景之法,亦是探索中之收获。
指月按:姜枣茶既调和营卫,也能调和气血,更能调和阴阳。生姜走散,祛邪于外,就像将军,大枣补养健脾,乃脾之果,就像仓廪之官(粮草),所以生姜得大枣,驱邪有动力,大枣得生姜,补中不碍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