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峥嵘(2 / 2)
这兴许就是老了。能活到七十岁是曹禤年轻的时候根本没有想过的事情,他自然也料不到自己有一天会变成这样。
早二十年曹禤不等给齐昭昀通个气,恐怕自己就先暴跳如雷,挽起袖子收拾了这群跳梁小丑。他没有打过仗,只度支粮草,统筹后方,但脾气是无数人领教过的,多少在前方冲锋陷阵的将军被他骂的狗血淋头,连赵朔也经历过。这样的人才自然是绝顶的傲慢,从没有一个看得上眼的人,现在赵朔手下多数人都被他骂过。
齐昭昀头回听说曹禤曾经是个暴躁的人的时候愣了好一会,又回头看了看须发皆白,腰背微弓,瘦小和善的老人,默默转了回来。他不是没有见过老而弥坚的人,也不是没有见过逐渐圆滑的人,但曹禤的跨度实在太大,年轻人无法想象。
他认识的曹禤从一开始就是这个温和到几近糊涂,说话非常慢,也经常耳背,叫人永远不知道是反应迟缓,还是老狐狸又在心里算计人,堪称良师益友,因自己所剩时日无多而对年轻人充满善意,偶尔风趣幽默的老头子。
他头一次在赵朔这里见到曹禤的时候,老人正在窗边坐着翻阅他的手稿,那书现在已经定名,叫《安民政要》,正是曹禤定的。
齐昭昀起先并没有料到老人会对自己有多少善意,毕竟他不是为了善意站在这里,更不是为了善意要博得信任。然而在赵朔简短的介绍之后,曹禤笑了笑,赵朔伸手把他扶起来。
曹禤毕竟年纪大了,当年是赵朔的客卿,现在赵朔待他如同自家老人,君臣之间相处早不再生分。齐昭昀其实不是没有经历过,他懂,于是搭了把手,扶着曹禤站稳了,随后才退回去,一副安稳内敛的模样,乖巧得不像个坎坷多劫难的睿智人物,反而好似赵朔文静的子侄辈——在曹禤眼里就等于是孙子辈了。
老人哼笑了一声,以齐昭昀意料之外的锋锐与温缓对赵朔道:“天下英豪,终究是都到陛下的手中来了,我这把老骨头何年能够乞骸骨回乡呢?”
曹禤大概也不是第一回说这话,赵朔哈哈大笑,对他要隐退的想法不置一词,避而不谈,只问:“卿观重明如何?”
自从幼帝逊位,赵朔平日也难免收敛起来,不光咬文嚼字,甚至走路都慢了下来,风度为之一变,问曹禤的语气和措辞都比平常文雅,甚至还称字。
然而老人并没有配合的意愿,闻言以鹰隼一般清明且锐利的眼神望着自己的君主,摇头:“陛下自然知道。”
转头背过赵朔就对齐昭昀耳提面命:“你好是好,就是太乖巧了,陛下主意大,须得有人拦得住他,我看你就不错。”
齐昭昀一脸“下官做不到”,真诚的看着老前辈。曹禤吹了吹胡子,对他意味深长的笑了,甚至亲切的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啦,老头子看人不会出错,年轻人的前途远大,当然知道该怎么做。”
想起这位老前辈过往的辉煌战绩,齐昭昀觉得自己很难不把这句自己掂量着办看做威胁。他不知道曹禤究竟从自己身上看到了什么,从此之后对自己多番照顾,温和亲切的恍如自家长辈,甚至还负责通风报信。
齐昭昀知道眼下还不是自己诉委屈的时候,干脆一言不发,从宣政殿出来往尚书台送了个信,随后就回房去了。他眼下做的都是修书的事,其实比起其他人而言还是轻松不少,最难的反而是御前奏对。曹禤对赵朔的评价并没有错,赵朔是个精力无限,且十分自信的人,要说服他不容易,齐昭昀也还在摸索之中。
修书给齐昭昀带来的最大好处是让他有更多的渠道了解从前的事,以赵朔这一方的视角。齐慕在江东总共做了十年的大都督,齐昭昀作为他的儿子继承的东西也绝不仅仅只是权势地位。
齐昭昀的行李之中没有太多书,但随后赵朔派去接管江东都城的太守王陵就把都督府中的典籍整理了好几车,全都给齐昭昀送来了。此举十分体贴,且万分尊重齐昭昀,很显然也是在赵朔的授意之下做的,对齐昭昀这算是意外之喜。
傅明一直很可惜父亲收藏的典籍散佚,自己所能记住的不过十之**,其中还有不少错漏,而这些书可以和她的记忆互为参照,因此对这些书爱惜非常。不过她并没有责怪过当初齐昭昀为何舍弃了它们。
理由是显而易见的,齐昭昀存的是向死之心,身外之物就一点都不重要了。何况江东本是他的伤心地,这谁也无法反驳。
王陵送书来大概也是因为不知道该怎么处置,而赵朔对这些典籍的看法就是交给他认为最适合保管的人:原来的主人。
齐昭昀领他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