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2 / 2)
“我知道你身后有人,来这儿就是为了混个资历的,所以这浑水还是别趟了,交给更强硬更果决的人做吧。”
可是现在这个问题竟然迎刃而解了?
是谢子凯的手脚?但从我手里所掌握的资料可没看出他与这地儿有什么瓜葛,又怎么能闷不吭声地做了这么大的事?
是土地局的功劳?可是上一任他们为什么没有劝说成功?要说是因为我的上任给他们莫大的动力,我也是不信的。
那么是谁做的?是敌是友?
沈修臣沉默了一会儿:“可能是某个被遗忘的人吧。”
我了解他的为人,他不会无的放矢,能这么说就必定是知道些什么。我想着好生问问,但碍于谢子凯虎视眈眈,手机短信和电话说这种事也不太得当,如果把人叫来家里,那么被老爷子知道后必定起疑。
现在摆在我面前的也就两条路,一个是我去他办公室谈,另一个是他去我办公室谈。
我看了看沈修臣,他已经在收拾资料准备下一场会议了,而且我也要去村子考察考察,一时半会儿也抽不出时间来。
罢了罢了,反正来日方长。
我领着助理和土地局的主管人员先行坐车离开。
司机和助理坐前面,土地局的吴程勇战战兢兢地坐在我旁边作报告。
“董家村,共有73户407人,里面几乎所有的青年人已经外出打工了,留在村里的大多数都是老人,并且这些老人的子女很大一部分经济条件不错,老人不差钱,而且他们世世代代的坟墓都是在这,老人家,总是信这些的,安土重迁是本性。”
吴程勇说到这,苦笑了一下:“我妈也是这样,我想把她接到城里来,她不干,说舍不得村里那些老伙计,再个城里楼又高,老人家腿脚不好,走不习惯。”
我摩挲着指节,问道:“原来负责交涉的也是你去做的吗?”
“是我。”他点点头。
“动迁补偿都是什么?”
“按照您上次的吩咐来的。”他略带讨好地道“还是您的标准制的好,我们跟着孙市长交涉的时候董家村的人死活都不松口,您这标准一出,问题还真就轻松解决了。”
我挥挥手,不欲多言,装着闭目养神,心里却在想着事情。
这事蹊跷。
我虽心有偏袒,给出的条件比前两任都要好一些,可是我也知道这不过是戴盆望天,想要达到目的很困难。
或者说,钱并不是能打动他们的筹码,那些由村庄连接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纽带、那些田野里耕作的充实,在钢筋水泥世界是无法见到的。
到底是什么促使了他们改变了决定?
我在心里叹了口气,只感觉车速减慢,最后被稳稳地停在街道的边上。
助理转头提醒道:“容市长、吴局长,我们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