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2 / 2)
“当年报纸只刊登了哪个地方什么人被谋杀了,根本没有公布作案细节。除了警方内部人员,谁会知道那些作案细节?”
课堂争论声四起,教授拍了拍讲桌说:“好了,你们讨论的这些问题,以往每一届学生都讨论过。想不到过了这么多年,课堂上还是相同的声音。办这起案子的老刑警多的是,哪个不比你们有经验,哪个看的不比你们的多?如果你们说得都有道理,那凶手就不会到现在还找不到了。”
他接着问还不想坐下的那个女同学:“既然你认为你说的有道理,那我再问你,尸体上被浇淋的工业污染物,是钢铁厂私自排放的废水,废水和公厕的排泄物一起排放在同一个水渠里,凶手在犯案完后,绕到公厕后的水渠取了工业废水,然后再进公厕里浇在尸体上。你说说,凶手为什么要这样做?”
女同学说:“为了破坏证据。工业污染物会影响DNA的有效性。”
“你既然说凶手是那个管理员,那么在那个年代,一个公厕管理员,怎么会有那样的知识,知道工业污染物会破坏DNA的有效性?”
“他可能是……”教授的反问让女同学答不上来,支吾半晌说,“那也许他心理变态,就是单纯想辱尸呢?”
“好,当你说的也有道理。”教授说,“可是你遗漏了重要信息,那个公厕管理员99年就去世了,他去世以后,警方才提取到那起案子被破坏的DNA,和04年的案子罪犯留下的DNA相符合。99年去世的人,怎么在04年再度犯案呢?这点你要怎么解释?”
“这个……这个……”女同学说不出话。
教授让她坐下,视线在座上学生中扫了一圈,定在边上埋头做笔记的那个人身上:“尹舜,你说说。”
正在画形似夏槐的Q版小人的尹舜,听见教授喊了自己的名字,笔一停,从容起身:“凶手肯定不是那个管理员,先不说管理员99年就去世了,就根据警方提供的资料,那个管理员小儿麻痹后遗症多年,两只手的力量绝对无法将死者的四肢如此整齐地切下,更没办法重新将它们钉在死者身体上,还让钉子穿过死者的骨骼。”
教授“嗯”了一声,说:“那你说说,凶手会是什么人?”
尹舜推断性地说:“凶手当时应该是一名工厂工人,那个年代海岛正值工业发展期,到处都是工厂。1997年9月在上海有一场展销会,那一年海岛有四个工厂有资格去参加。
“展销会前的两个月,四个工厂的所有工人全部要熬夜赶制参加展销的产品,这四个工厂,除了死者父亲的那个钢铁厂外,还有家具厂,棉布厂,五金厂。其中,家具厂和钢铁厂距离不过一公里。当年钢铁厂找到的嫌疑人有十个,家具厂的嫌疑人有三个,最后这十三个人全因证据不足而释放。”
教授对诸位同学说:“看看啊,在做悬案的推断前,要充分了解到案发时的时代背景。资料准备充分了,才不会犯简单的错误。”
女同学心知教授说的“犯简单错误”是指她,羞愧地把头低下了。
教授示意尹舜:“接着说。”
尹舜继续讲道:“凶手不在警方找到的这十三个嫌疑人当中。凶手应该是一名被私聘的临时散工,这类廉价的散工在那个年代很常见,五分钱就能帮人干一个小时的活儿。举例工人A在家具厂工作,展销前厂长不让任何一个工人请假,工人A那天晚上正好肚子痛或者出于其他什么原因,不得不私聘凶手来顶替他。穿上工作服,带上工作帽,流水线边上的工人看过去都一个样,没人发现工人A不见了。甚至有可能,压根没人记得住这个工人A的长相。
“凌晨一点至两点左右,家具厂工人换班,下班的工人从大路回家。因为怕被人发现自己是被私聘的散工,凶手选择从家具厂后的山路走,临走前还顺走了家具厂的铁锤和锯刀。警方资料显示,家具厂在案发当天遗失了一柄铁锤和一把锯刀,找不到窃者,相信就是做散工的凶手拿走的。
“山路往后走就是案发地点,凶手独自一人在山路走的时候,心里就已经有作案的念头,他带着从家具厂顺走的作案工具,组装尸体的粗铁钉来自两个工厂遗弃的废品。正好这时,他看见去上公厕的华某,随后开始作案。后来事发,私聘凶手的工人A没被警方列入嫌疑人范围内,他怕这个案子牵涉到自己,更怕厂长得知自己私聘散工会责怪,所以不将这件事情说出来,打算不了了之,于是警方便漏查了这条重要的线索。”
“凶手这么一个陌生的面孔,就这样在工厂里工作,工作结束后私自走往后山的道路,厂内竟然没任何人发现异常?”教授发出疑问。
尹舜说:“半夜一两点,工人都忍着困意在工作,就算有人发现异常,谁又敢确定不是自己太过疲劳而判断错误?在那种时代,没什么知识的工人,为了保住手中一碗饭,能独善其身,绝不会轻易去蹚浑水。所以,并不是没人发现异常,而是发现异常的人,都选择沉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