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兄弟学堂生事 急生智瞒天过海1(2 / 2)
说罢,上前引路向大殿后去。
却说小和尚带着那祖孙二人穿过大殿,转过后院一片竹林掩映的林间小道,七扭八拐,在穿过了一道假山制成的屏障之后,终于在一片树木掩映的小小石屋前停住了脚步。
小和尚回头看了看,见那少年扶着老太站在不远处,于是对二人轻轻道“请稍等”,从腰中取出一串钥匙,叮叮当当这才将那竹门打开。
回过身来,手中恭恭敬敬做了一个请字,将老太与少年让与里间。
那石屋矮小,虽开了门来,里面却是黑黝黝的并看不清事物。少年面上尽是疑虑之色,脚步放慢,扶着老太的手却有些迟疑。
那老太神色平静,深邃皱纹尽数伸展开来,反而现出一种淡然平和之态。
她拍了拍少年的手,率先向前走去。临到门口,躬下身来,正要进门。而就在在老太与小和尚擦身而过的一瞬间,那和尚双手合十,身子谦卑的半弓,在老太耳边吐出一串极小的声音。
“施主可知六爻者之释义也?”
那老妇轻轻一笑,笑容中尽是释然与智慧。
“佛法释乾六爻者:龙乃神通变化之物,喻佛性也。理即位中,佛性为烦恼所覆,故勿用。名字位中,宜参见师友,故利见大人。观行位中,宜精进不息,故日乾夕惕。相似位中,不著似道法爱,故或跃在渊。分证位中,八相成道,利益群品,故为人所利见。究竟位中,不入涅槃,同流九界,故云有悔。此原始要终,兼性与修而言之也。”
老太说到此处,不由得顿了顿,又道。
“此乃净空法师亲撰典籍《六爻释义》,当年老身侍奉法师左右,有幸聆听过法师对此专著释义,对此典籍铭刻于心,对法师高深法理敬佩至极。如今我虽老迈,但法著烂熟于心绝不敢有一刻相忘。”
原来这净空法师自幼由大儒教导成材,对儒学知之甚深,人至中年,又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从此开始学习佛法教义。至老年时,对佛,儒,道之真谛早已参透,于是笔耕不辍写下许多论著,不过这些论著或毁于战火,或早已遗失,能幸存者,不过是一些凤毛麟角的几片竹简,或还有些只言片语,铭刻与法师法像的底部,而这法像深藏于寺中,从不见天日。就是寺中僧人,能说的清这法像由来,甚至法像底部的铭文篆刻者,大概只有方丈净悯大师。
也因为于此,这世上若有人大段背诵此之释义者,必是当年侍奉净空法师左右,或者与净空法师有极大渊源之人。
那小和尚经过询问,这才放心,又对老太躬了躬身小声说。
“施主可知,京城里有位居士数十年如一日供奉法师,礼拜法像,未有一日敢停歇。如今这位居士恰巧也在本寺,居士是否愿意一见。”
那老太虽心中早知今日温国寺之行,一来拜祭法师,二来,便是要密会此人。可是听了这话,还是心神惧动,久久不能平静。按下心神,好半天才强道。
“那有师傅引荐。”
那小和尚道。
“施主稍等,小僧这便去请那位居士。”
说罢,侧身离开了小石屋。
那老太与少年步入石屋子,见不大的屋子案明几净,净空法师塑像靠南供奉,那法像前依次供奉着水果祭品,宝鼎焚香。
而那净空法师栩栩如生,神色庄严,目光慈爱,宛如当年活着一般。
那老太鼻子发酸,多年来的死里逃生,东躲西藏的经历,让她一位自己早已不知道伤心软弱为何物。而彼时彼刻,再次得见法师真容,老太竟然忽的黯然泪下,不能自己,久久不能平静。
好半天,她终于擦干眼泪克制住自己情绪,跪在法师真容下庄重三拜,回首对孙子道。
“裴安,你过来,给法师磕头。”
那少年二话不说,掀袍在祖母跪着的垫子下首的石砖地上跪下来,咚咚咚磕了几个响头。
那老太眼露出欣慰,刚要说话,却听石屋外有匆忙脚步。
那少年极是警觉,站起身来一把按住藏在腰间的宝剑,抢到门前,警惕向门外张望。他腰间宝剑轻轻提起。那宝剑的剑首从青色粗布中显露了出来,却赫然一只张着血盆大口的青黑色神兽。
那少年抢到门前,见门外是一衣着华贵的年长妇人。
那少年出了门去,脸色平静,对那妇人轻轻颔首。
那妇人快步走上前来,深深看了少年一眼,面色迟疑,脚步倒不似初来那样急切。
此时那黑衣老太慢慢走出门来,掀开抱在脸上的深色头巾,对那贵妇轻轻叫到。
柳儿。
那贵妇满面的诧异,上前几步,仔细端详这位衣着贫寒的老妇。好半日,这贵妇忽的泪流满面,抱住老妇失声哭到。
“阿姐,我以为这辈子是再也见不到姐姐。没想到。。。没想到,你我姐妹有生之年竟还能有相见的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