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学培训(一)(2 / 2)
我对这些捐小钱的从来不以为意,我总想,如果是我,要么就不捐,要么就捐个大的,哦,就捐个像下了天桥后,左边矗立着的这栋亨茨曼楼这样的。
亨茨曼楼太过显眼,全宾大没有不知道它在哪儿的,就连新生的我都一眼便认了出来。
这楼是暗姨妈红的。造型嘛,有位去北京创业很成功的沃顿学长曾说它是个筒子楼,有点道理,因它有一部分是顶端略收的圆筒状,上面镶这一堆方块窗户,离远了看很像个海拔很高的小蒸笼。
但是学长的描述还不完整,因为亨茨曼楼的另一部分是个憨厚的扁面包形。
你就想象一下你面前的桌子上摆了一听可乐,再在可乐右边横躺着、贴着可乐放一整块面包,保证可乐听的高度略高于面包高度,这就是亨茨曼楼的样子。
亨茨曼楼是一位叫亨茨曼的大亨捐的,他在商圈里以爱财但取之有道闻名,慈善也做得大。
亨茨曼有个儿子当过美国驻华大使,中文名叫洪博培,也是沃顿的校友,还参加过奥巴马那一年的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竞争,不过后来没成,共和党让拉姆尼上了,要不然沃顿就能提早八年培养出第一个不那么有争议的美国总统校友。
六年后,沃顿培养出了第一个美国总统校友唐纳德特朗普。他当选那一年我正好申请工作签证,特朗普学长勒令移民局严查一切申请者,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好人,
这给我这个好人学弟着实添了许多头痛。
我此时面对着的是亨茨曼的后门,还有个所谓“正门”在核桃街那边。不过,正门基本上只是迎接贵宾只用,或者给死观光客照相用的。
亨茨曼的后门处,是一整块好大好大的玻璃,能有两层楼高,十几步宽,门则镶在这大玻璃最下面,是两组四扇双开大门,门框上面则非常低调地写着“约翰M亨茨曼楼”(Jon M. Hunt□□an Hall)几个大词。
门侧是亨茨曼楼下简餐店的室外用餐部分,支着七八个黄色的太阳伞,下面摆着餐桌和椅子,都是合金制成的,餐桌楔入石板地中,而椅子则被合金钢缆绑在桌子上了,看得出是防贼的阵势。
想想那些锁在外面不到一天就被拆得只剩大梁的自行车,觉得学校这做法很是妥帖。
我上前拉门欲入,见那门甚大,便猛地一用力,却脚下不稳,把我自己整个人都拉到了门上。
而门却纹丝不动
我去,挺他妈沉啊。
于是深吸一口气,双脚好似《星际争霸》里的重坦一样扎地,双手握住门把手、气运丹田、腰眼一较力,大喝一声,开!
然后它还是没开,而且这回我把腿都拉到门上了。
奇了怪了,门再沉也不能沉成这样啊,你不让人进,直接糊墙得了,装什么门?
可刚看人家别人单手轻松打开,怎么到了我这儿就跟焊上了似的?
我不服输的劲儿又上来了,继续又拉又拽,就差上牙咬了。
这时旁边走来一个穿着商务休闲风,像是个MBA(工商管理学硕士)样子的白人兄弟,他到门口见我一人在那儿龇牙咧嘴,就随手拉开了我旁边那扇门。
我正惊叹于他开门的淡然飘逸时,他看着我,问:
“Dude, what’s going on That door’s locked.” (哥们儿,你搁这儿搞毛呢?那扇门锁了。)
那是我第一次在宾大出洋相,却不是最后一次。
跟着貌似MBA哥们儿走过两层大门,终于到了亨茨曼。
MBA哥脚步匆匆奔里面去了,我自己仍信步慢走。
见左边有扇小门,能进到刚才看到的那个简餐店,右边也有扇小门,但看不到里面是啥。正前方是个大大的前台柜,后面是三位身穿标准美式门卫肥大款西服,打着一看就是“易拉得”领带的胖子门卫。
我继续向前,结果没走两步,其中一个门卫就站了起来,用一种搡的狗一样的语气喊道,“嘿,你,让我看看你学生证!”
沃顿进门是要刷卡的,忘了刷,给门卫看一眼也行。那时候我不知这规定,被他这么一喝,吓了一跳,但很快举起本就挂在我胸前的学生证让他看了一眼。
只是他看完也不告诉我一声是好没好,就自顾自玩儿起了手机了,我在原地又举着学生证站了好几秒,才小心尝试着继续向前移动,发现三个胖子都没再起刺,这才加快步速,逃难一样冲了进去。
进来以后忽觉世界变暗了。
我环顾四周,发现仿佛除了“面包”三层棚顶上有些许阳光顺着小天窗照进来,放眼望去,到处都是人造光源。
而且,这室内的颜色也是暗姨妈色系,只不过这回是黄非红。
再往里走,见右手边有一组向下的阶梯,顺着阶梯望下去,见地下那一层是个开阔空间,摆着许多带手桌的沙发,仿佛还有些公用电脑。
还有放着几盏路灯。
是的,室内,放了几盏高耸顶棚的路灯。
只那路灯颜色亦是发黄,让我觉得亨茨曼里的一切都是黄的,暗暗的黄,像大便一样。
亨茨曼的“面包”部分,算上地下那层,只有四层,而我要过一阵子才能发现通往“可乐”的方法,所以前几个月都是在这四层面包里折腾。
“面包”里面的走廊都是绕着面包成环形的,中间挖空,四层之间可以对望,扒着走廊旁边的扶手护栏,可以一眼望遍整个有路灯的地下一层,还可抬头跟楼上同样扒着扶手看的同学打个招呼。
我绕着一层走了一圈,发现教室都在走廊两侧。另外又见到好多类似小型自习室之类的东西,一间挨一间,对着走廊一侧整个上半部都是大玻璃窗,里面的人很容易与外面的人形成大眼瞪小眼的局面。
里面人干嘛外面人看得清楚,外面人表情里面人也瞅见。
里面人觉得外面人是过客,而外面人觉得里面人是被关在牢笼。
我好奇,扒在一个里面没有人的这种自习室的房间上看了一眼,原来它叫“小组学习室”(group study room),后来我得知,同学们都用它的英文简称GSR。
我看那门上还有密码锁,以为要进去还得有什么说道,但还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伸手压下门把手,结果竟然压开了。
推开这一间GSR的门,我探头进去看了看,门口的感应开关感受到我的存在,把灯点亮,晃得我一愣。
灯光下这房间里倒无甚奇特之处:一张方形大桌,接出来好些插座和电线,桌子上面的墙上安了两面架在伸缩臂上的大屏幕。
没啥意思,撤。
我于是顺着一楼的环形走廊继续走,又发现一个圆形观景台,走上去一看,发觉这里就是宾大宣传手册上印的沃顿那张照片的拍摄点。从这里看去,那节通往低下一层的阶梯很是霸气,又长又宽,颇有皇家宫殿中那一人徐徐走下,万人仰头瞩目的阶梯之感。
只是沃顿这实用主义至上的地方,会瞩目的只有掌控巨型社会资源的巴菲特和Elon Musk,所以没人会把浮夸而穷酸皇家这种历史遗留物当个凳儿。那阶梯,也只是每天被忙忙碌碌的学生们踩来踏去,估计只有新生和来参观的人,才真的会把这里当成一处景观、特意跑去观景台上眺望吧。
那天也是我最后一次站在那个观景台上,以后,便也变成了那面前阶梯上来去匆匆的人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