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说八道的小课堂(十五)(1 / 1)
1.四世三公
袁绍,袁本初,四世三公,从小被过继给叔父袁成(因为袁绍其实是庶出)有“姿貌威容”,很讨家里人喜欢。而且他年轻的时候“绍有姿貌威容,爱士养名。既累世台司,宾客所归,加倾心折节,莫不争赴其庭,士无贵贱,与之抗礼,辎軿柴毂,填接街陌。”(《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第六十四》)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袁绍和曹操年轻的时候还是有很大的相似程度的,当时的名士都乐于投奔袁绍,声名远扬。但是袁绍和曹操不同的是他“好养死士”以至于引起当时大臣们的不满。
袁绍年轻的时候很有年少轻狂的感觉,这个人比曹操要直爽,而且作为官宦世家,他更具有(资产阶级的)家国情怀,不像曹操,曹操更有市井气,偷鸡摸狗赌博嫖娼什么的都干过,甚至年轻的时候还偷偷跑到当时一大官家里,不知道想干嘛(想泡人家小妾?)被人发现了,最后从院子里用手戟撑杆跳翻墙出去了(体能溜得一皮……扯远了。)好了,我们继续回到袁绍,大汉资本主义的接班人,这个家伙居然敢当面跟董卓说:“天下健者,岂惟董公!”然后“横刀长揖径出。悬节于上东门,而奔冀州。”很有单枪匹马杀出洛阳的网游爽感。(就是真三国无双里面一个人打一大片的感觉,当时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眼前就浮现出了这样的场景。)然后就是袁绍起兵,一呼百应,“是时,豪杰既多附招,且感其家祸,人思为报,州郡蜂起,莫不以袁氏为名。”
此后,袁绍就开启了主角光环的模式,统一河北,扫荡北方,官拜大将军,甚至在他还没有这么大势力的时候(董卓还没死的时候)就和其他几个有势力的诸侯打算自刻玉玺,拜刘虞为帝(少年你变坏了),因此曹操曾经做《蒿里行》来讽刺这件事:“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这句话自然就是说袁氏兄弟,一个僭号为帝,一个自刻玉玺。
随着袁绍的势力极速**,袁绍和曹操之间的冲突变成了必然,从最开始的合作关系(可能在袁绍眼里是从属关系,因为袁绍初期的时候还是觉得曹操是自己当年那个弟弟,要不然他就不会给曹操送招降书。)变成了持剑相向,一触即发。袁绍虽然在官渡战败,但其实他是并没有损伤根本的,就像是后来的赤壁之战,即使战败,袁绍依然有实力和曹操分庭抗礼,划黄河而治,甚至是继续作为最强的诸侯居高临下,恃强凌弱,而且曹操和袁绍打的这一仗,虽然曹操这边奇谋百出,但损伤的兵力钱粮还是无法忽视(据《后汉书》载,曹操坑杀袁军七万余人,但除了《后汉书》,其他史料均无此记载,很有可能不实。)曹操其实一年半载是没有实力去进攻袁绍的。而且袁绍虽然军事才能不如曹操,但是治国的能力并无不如。北方四州在袁绍的治理下可以说是国泰民安。官渡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役,此后它的历史意义被不断抬高,关于曹操手下谋士的神乎其技,关于袁绍的昏庸可笑,其实是有很多浮夸成分和艺术加工的。
最大的转折在我看来还是在于袁绍的因病早逝,去世时百姓皆挥泪相送,如丧考妣。而袁绍最大的失败还是出在了他的手下和妻儿身上。袁绍的手下,都是各自为谋,互相倾轧,有能耐的得不到重用,备受打压,心怀叵测的反而被重视。袁绍的后妻偏爱小儿子袁尚而厌恶长子袁谭,经常进谗言给袁绍希望他让袁尚继位。而袁绍也很喜欢小儿子(因为人家长得帅还是亲生的啊。话说这个剧情让我想到了郑伯克段于鄢。)“谭长而惠,尚少而美。”(《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第六十四》)袁绍说:“吾欲令诸子各据一州,以视其能。”(你以为是养蛊吗?)
当然,最后袁绍还是打算立长子袁谭,但是逢纪、审配是袁尚这一派的,辛评、郭图是袁谭这一派的,而袁绍手下的相互倾轧之严重大家是知道的,完全没有曹操手下那种和谐美好到能关心你的情感问题的风气。袁绍手下那帮家伙基本上就是恨不得弄死你。于是逢纪、审配觉得如果袁谭上位了,辛评、郭图也就跟着上位了,这两个家伙肯定看不惯自己要弄死自己,于是本着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基本原则,逢纪、审配篡改袁绍遗命,立幼子袁尚,此后兄弟二人的斗争愈演愈烈(少不得袁绍那帮手下煽风点火)曹操坐收渔翁之利,最后统一北方。
袁绍四世三公,起于乱世,群雄之首,名门孤嗣,一世经营,北方遂安。可怜祸起萧墙,识人不明,立嗣之事,隐祸遂发,不定内安能襄外?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由此知之。
2.徐图渐营
沮授,袁绍手下的谋士,虽有良策,不得重用。(我最喜欢的三国杀英雄之一,人家的渐营和陆逊张春华这样的被动连营好不一样。刷牌利器,简单易懂。好吧,这就是题外话了。)当初袁绍领冀州牧的时候,得到沮授,袁绍认为沮授很明白自己的心意,于是表授为监军、奋威将军。但是没过多久,“(袁绍)出长子谭为青州,沮授谏绍:‘必为祸始。’绍不听,曰:‘孤欲令诸兒各据一州也。’”“绍进军黎阳,遣颜良攻刘延于白马。沮授又谏绍:‘良性促狭,虽骁勇不可独任。’绍不听。”“沮授又曰:‘北兵数众而果劲不及南,南谷虚少而货财不及北;南利在於急战,北利在於缓搏。宜徐持久,旷以日月。’绍不从。”(《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第六》)你看这就很尴尬了,沮授三翻四次提出准确的战略意见,袁绍统统否决。(袁氏三连,不听,不听,不从。)沮授这样还能毫无怨言,也是真爱了。
后来沮授被曹操抓获,裴松之注的《三国志》中有这么一段描述“授大呼曰:‘授不降也,为军所执耳!’太祖与之有旧,逆谓授曰:‘分野殊异,遂用圮绝,不图今日乃相禽也!’授对曰:‘冀州失策,以取奔北。授智力俱困,宜其见禽耳。’太祖曰:‘本初无谋,不用君计,今丧乱过纪,国家未定,当相与图之。’授曰:‘叔父、母、弟,县命袁氏,若蒙公灵,速死为福。’太祖叹曰:‘孤早相得,天下不足虑。’”(《献帝传》)后来沮授逃跑,为曹军所执,斩首。</p>